发表辱华言论、移居美国的”公知女神”柴静,如今下场咎由自取!
曾经的她敢说敢做。
冒着生命危险都要把事实的真相带到大众的面前。
被誉为是“媒体的良心”。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众心中的良心新闻人、各个媒体人心中的引路人。
却在后来发表各种“辱华”言论背刺祖国。
让人大失所望。
她就是曾经的“央视女神”柴静。
01 成名之路
1976年,柴静出生在山西临汾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
父亲是县里面的儿科医生,母亲是小学教师。
在书香家庭成长的柴静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
比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玩。
她更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看书写字。
成绩优异的她在十六岁时,考上了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的新闻系。
又因机缘巧合加入了校园的广播站。
至此,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临近毕业时,柴静的父母希望她能够回到老家发展。
但是心怀大志的她这次不想向父母妥协了。
一毕业她就选择留在了湖南。
凭着一腔热爱和孤勇,她来到了湖南卫视面试现场。
面试官们被她温柔的声线打动了,觉得柴静一定非常适合主持情感节目。
就这样柴静被招进了湖南卫视工作。
一开始电视台只给她一些本地的电台节目主持。
在柴静的主持下发现这些节目的收听率还不错,台里决定重点培养她。
还给她量身打造一档深夜节目《夜色温柔》。
这档节目可谓是大大地提高了柴静的知名度。
听过《夜色温柔》的观众无一不被柴静感性温柔的声音俘获耳朵。
2001年,柴静受央视电视制作人陈虻的邀请,去参加官方举办的主播选拔。
最后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自此正式加入央视。
都说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发光。
仅仅过了两年她便熬了出头。
台里让她与白岩松搭档主持重点节目《东方时空》。
柴静的加入让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
观众对她一针见血的评论剖析和客观严谨的新闻态度印象深刻。
柴静渐渐成为大家最喜欢的“新闻女神”。
但真正让她家喻户晓的是2003年的那场非典。
02 以身涉险
当时网络并没有那么发达。
大家获取资讯的方式主要通过电视和报纸,然后再进行口口相传。
口口相传就容易出现问题。
很多有关非典的谣言就这样被炮制并传播开来了。
引起大众无谓的恐慌。
当时身为《新闻调查》出镜记者的柴静见此混乱的情况。
便自告奋勇去非典前线进行采访报道。
将非典的实况报道给大众。
在当时非典如此严重的情况下。
这种做法无异是把自己性命都往上搭了。
大家都十分佩服她的勇敢和专业。
一时间柴静的名字人尽皆知。
她还被评为当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之后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再一次站了出来。
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柴静深入一线,为大家带来真实的地震播报。
2009年,柴静离开了《新闻调查》。
担任《24小时》和《面对面》的主持人。
她在这些节目中经常深入底层,了解人民的真实生活。
所以观众认为她接地气,对她非常有好感。
因此她成为了很多人心中为人民发声的“公知女神”。
可这么一个备受认可的主持人,在2010年以后口碑急转直下。
03 忘记初心
2009年,在世界气候大会上。
西方国家提出了一份所谓的“公平的减排方案”协议。
制定了往后十年的碳排放量标准。
这份协议表面上是为了维护环境。
实际上想通过制约中国的碳排放量来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遭到了我国的强烈反对。
2010年,柴静采访了丁仲礼院士问他对这份协议的看法。
丁仲礼院士认为这份协议就是为了牵制中国的发展。
曾经西方国家在发展工业的时候,碳排放量丝要比我国大的多。
现在他们发展结束了,那些污染物也已经大部分排放完毕。
于是他们反过头来想打着“环保”的旗号遏制中国发展。
但是柴静在采访中一直都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替西方说话。
她认为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人均排放量如果不降低就会造成巨大的污染。
还将所谓的“环保事业”放在每个中国人的生存之前。
于是丁仲礼院士反问一句:
“中国人难道就不算人吗?为什么中国人就该少排?”
瞬间让柴静哑口无言。
观众们看到柴静这种发言也感到很是迷惑。
她不为中国人发声,反而为西方人说话,这是怎么一回事。
之后有人拍到柴静赴美产子,这更是挑动大众的神经。
因为美国有个规定:
只要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可以自动获得美国国籍。
这让曾经支持柴静的人觉得,那个为人民发声的记者,原来和那些达官显贵一样。
都认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在众多质疑、不满的声音出现后,柴静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打了折扣。
许多人认为她是一个虚伪的“公知”。
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她在2015年推出纪录片《穹顶之下》。
一开始的确引起了社会上巨大的关注。
一时间所有人都对雾霾问题惶恐不安。
但是后来不少专业人士指出,这部纪录片里的许多数据都是错误的。
而且将雾霾的危害程度严重夸大了。
细心的网友还发现这个纪录片是美国的油气公司提供资金赞助的。
并且纪录片选在国内领导人换届时候播出。
很难不认为是美国相对中国进行施压。
逼迫中国签署所谓的环保协议遏制中国发展。
而且大家也发现了柴静的双标。
对中国碳排放指指点点,而她自己开的却是一部大排量的汽车。
和她树立的环保人士形象大相径庭。
很快这部纪录片就被下架了。
柴静也身负骂名逃到国外了。
现在的她似乎“不问世事”。
作为环保人士,却对日本排放核污水的事件毫无表态。
曾经对中国那样的指责是忧国忧民还是收钱办事。
现在只有她自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