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失业形势到底有多严重?
文 | 冬瓜
最近看到很多关于失业的文章,下午群里刚好收到一张关于就业的截图。于是来兴趣查了下。
看后大为惊讶,还以为看错了。
查了下国家统计局官网失业率调查最新的定义。
只要在调查周内工作一小时,就是在就业。惊呆了。
不过好在,统计失业率的定义还算靠谱:失业人口是指没有工作,在近期寻找工作,而且立即能去工作的人。
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看下202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最新失业率数据。
6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5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与上个月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
首先,大城市的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5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是4.9%,比上个月下降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第二,外来户籍的劳动力就业继续改善。
5月份,外来户籍劳动力失业率是4.7%,比上个月下降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4.5%,与上个月持平,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总的看,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带动力不断增强,就业基本盘将不断夯实。
下阶段,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创造更多新行业和新岗位,就业空间持续拓展。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仍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一句话解释,省会等大城市就业良好,失业率较上月有所下降,大城市就业稳定。但全国就业形势问题很大。
6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
5月份,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4.2%,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6.6%,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不包含在校生的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4.0%,与上月持平。
全国的数据,看着波动性也不大。
那问题来了。
到底是该相信每天收到的失业潮相关文章,还是相信统计局上面说的就业数据?
我的结论是:都不太靠谱。
统计数据,定义标准和调查范围太局限(只调查31个省会级城市),不能代表全国水平。而且按目前经济形势,有很多企业破产、关门、裁员,失业率应该有所提高才对。再说国家也是家,家里一般报喜不报忧。
至于很多文章动不动就是失业潮,感觉更像是为了吸引流量,主要是没有相关证据,没有数据支撑。
但失业率提高是肯定的。
不论怎么说,现实中实际的失业风险,跟每个人自身情况相关。
特别是职场中人,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而年轻人,工作的选择可能更多,但面对的竞争也不小。
新华访谈专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吴爱华:
2024届的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目前毕业生即将离校的这段时间,各地各高校正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从已经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就业进展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
大学毕业就是现在的6到7月,除去上面基层项目能安排的人,也就是说市场将新增出现1000万左右的求职者。
当然,这点人放在全国并不算什么,但别忘了还有实业、楼市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等下市或裁员的人。
毕竟现在大部分企业搞降本增效,可能都在精简人员。
毕业即失业, 中年即危机!
哪个更难?
都难!
哪个对家庭危害更大?
顶梁柱的中年失业,比青年失业更严重,危害更大。
事关失业问题,有两个不成熟的想法。
一、国家能不能多谈些国外基建相关项目
把因楼市影响的建筑、施工相关的失业人员,供应到我们国外的基建、保障房相关的项目,一举多得。
像坦桑尼亚阿鲁沙体育场项目、巴林的保障房项目等,跟建筑、施工相关,能最大化解决相关失业问题。
基建是我们优势,毕竟基建狂魔的名头不是白来的(有空整理下那些年国家基建的心酸)。
多谈些国外的相关项目,既能向世界彰显我国强悍的基建能力,迎来口碑,又能增加就业和收入,还能加强合作各国的友谊,还能消化很多国内原本用来搞商品房的建筑材料等库存。
还能让很多人顺便出国体验下国外的风土人情。
提一嘴,想到解决房产类失业人员,并不是给行业排名,而是想到目前国家的国际环境,以及基建背后带来的世界影响。
中国基建这么牛批,可不能浪费了。现在国内基建老化,好像开始搞修补了,但修补没利润吧,多出来的人手还不如走出去。
让中国基建横扫世界。
二、能否建设适合普通人的职业供求关系平台,降低信息门槛
中国市场太大,相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肯定有大量空缺。普通人不可能了解其他区域的职业供求关系。
而当地政府就不一样,特别是对本辖区的岗位供需关系,应该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如果各地能联通全国,就业和匹配问题可能不再是问题。
就算普通人技能太过单一,国家也可以安排统一岗前培训。
以上就是本瓜瞎琢磨的肤浅想法。国家肯定早有对策。
最后,还是那句话,不管世道如何,一定要坚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现在这种大环境不太好而很多人选择躺平的情况下,差距很容易拉开。
股神巴菲特有句话是这样的,“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
所以08年的金融危机,在大家都惶恐不安、大量抛售股票的时候,他反而选择进场,最后赚的盆满钵满。当时的比亚迪就是在那时候买入,买入价每股8港元,现在251元。
为什么厉害的人永远只有少数?
除了不可掌握的背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面对不断到来的各种问题时的那种心态,那种看清问题后,或担心、或焦虑、或无所谓,但总能直面问题的心态。
这种人只会越挫越勇,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