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静悄悄的黎明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作者:鱼与塘
来源:鱼与塘
文章已获授权
最近几个月,跑了一些企业,做了一个总结~
宏观上的困惑,让投资者非常迷茫,通缩的魅影始终飘荡在经济的上空,地产的跌跌不休,让居民部门感受到了资产负债表的深深寒意,这让我想到了97年前后,中国在完成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转型的关键节点的时候,东北社会的迷茫与无助……
在这样一个时点,作为一个看了10多年制造业的投资人,我想在那些宏大的问题上,我们没必要争论,或者处在时代洪流当中的我们实际上是当局者迷,不知真相只因身陷其中。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深入到一个个产业,深入到一个个企业,我们也会发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并且对现在的国际秩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1.15年前中国的制造业
我记得15年前刚入行的时候在看制造业,中国的重工业几乎是一塌糊涂,买个盾构机你会发现人家要高价,买个高性能轴承,日本人往死里要,高端机床更不用想,那个时候去三一看他们生产的挖机,可以说发动机用的是康明斯的,液压件用的是日本小松的,只有钢板用的是上海宝钢的,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地上还充斥着卡特彼勒和韩国现代,这些东西本就和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关系没有那么密切,但是这些东西的的确确的在中华大地上逐渐的消亡了。
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座座架通南北的高桥,但是背后的供应链,基本已经全部国产化了——没有国产化的部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产业不完整,技术无法突破,最典型的就是半导体相关的;一种是,市场根本不支撑,比如著名的太钢圆珠笔球的故事。
这个事情基本发生在4万亿之后,全球的供应链进一步的向中国转移,那个时代最热门的是苹果供应链。但是在其它产业也发生着类似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我们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完成了供应链的替换,这使得全球的制造业增加值进一步向中国集中。这在重工业领域尤其突出。
然后中美之间发生的冲突也非常简单:利益分配的矛盾。以前我们的主要产业还是替代日韩,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但是我们这些年,基本具备了替代欧美产品的能力。以前的贸易理论中,有一个比较优势理论,其实比较优势理论只适合小国,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下,才有比较优势理论。中国是个大国,有充足的资源和足够高的效率,最后不是比较优势,而是绝对优势下的中国外贸,内卷之下,寸草不生。
下面几个章节,是我个人对这些年看过的一些产业的思考
2.Temu/Shein给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制造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可贸易品,而且基本代表了一国的战争潜力。制造业传统的情况下是分为三个阶段。
第1个阶段是成本领先型的制造业,这主要体现在后发国家,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要素价格显著的低于全球市场平均价格,这种情况下,大家开始向这些国家转移低端的制造业产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以中低端的轻工业为主,服装是最为典型的。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把一国的居民从赤贫的状态能提升到温饱。
第2个阶段是规模优势阶段。这个阶段的制造业往往是体现在规模优势上,这个时候一国的某个产业已经在全球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要素价格也不具备绝对意义上的低价。这个时候一定要讲的就是规模和配套,通过这种规模优势来降低自己的系统成本,以此维持在全球贸易当中的优势地位。但是大家需要看到,这仍然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阶段,企业之间的内卷还是非常严重的。
第3个阶段是依托于技术要素,获取全球的市场。往往这个时候进入一些技术附加值较高的商品,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这个时候的产出比较好,而且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工人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在传统的视角下,制造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一国不能维持持续的快速进步,那也很容易被后发国家追上。一般硬件的技术是很好学习的,但是难的是制度和体系。
可以说过去10年,中国在大多数制造业中已经基本摸到了技术驱动的门槛。只有在光刻机芯片制造等少数领域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疫情的三年,国产替代的迹象非常明显。再往后看5~10年,中国的这些细分制造业可能会构建起来自己非常高的壁垒,从而让中国完成进一步的工业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成本和规模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以前的框架下,制造业的故事讲到这个阶段其实就结束了,后面就会因为倾销和贸易保护等政治和政策原因,国家和国家之间会互相撕逼。如果从我国的视角,我们更担心的是一些中低端制造业在美国的控制下转向一些低成本的区域,这也是过去几年讲产业转移的主要逻辑。如果这样的话,一旦中国不能够实现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很容易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外资看空中国经济的主要逻辑。但是我要说的是,以电商为代表的新制造业时代可能已经开启了,制造业不再是以技术和成本作为自己领先的核心驱动力,而是转向了柔性制造能力。
电商的第一个时代,代表是taobao和ebay,主要是一个信息撮合平台。互联网的引入,使得交易的双方达成交易的信息成本大幅下降了,这在第一个阶段的确是提升了经济的效率。在生态完善之后,其实平台型的电商,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这块我们略去不说。
第二阶段的电商是以京东和亚马逊为代表的,其核心是解决物流问题。毕竟第一代电商解决的是信息和支付的问题,但是在物流问题上,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弱项。那个时代,物流的早期成本是比较高的,中国的几个快递公司,将快递成本给压缩到了一个非常极致的水平。这在中国非常明显。但是你现在去看亚马逊,并不是非常成功,因为除了中国,很少地方能具备完善而低成本的物流,也很少有中国这么高的人口密度——中国的城镇化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成本和效率得到了优化之后,很难做出差异化,对整体供应链的效率影响没有那么大。一般来说,亚马逊的低价商品,出厂价和零售价格之间需要5倍左右的加成,才可能赚钱。
为什么亚马逊没能够极大的压缩成本呢?我们计算的那些直接成本,实际上都是确定性成本,但是由于供需不对路,带来的库存成本才是最高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尾货,才是这类商品最大的成本。这个通过前两代电商的模式是无法压缩的。比如我举个例子,你有100件服装,结果对需求判断错误,导致20件可以按照预计的价格卖掉,剩下80件去化非常慢,导致最后尾货过多,清库的价格很低,就不赚钱了;还有一种可能,市场的需求真的很好,可能有10000件的需求,但是亚马逊上的商家可能有1000个,每人都想自己下单100件,那消化掉肯定不是问题啊,结果供应链中累积了10万件的存货。
亚马逊的成本构成大概的比例是:6美元进货的衣服,30美金的零售价格,其中大头是4.5美金的平台抽成(毛利剩下19.5美金),尾程物流差不多要6美金左右(剩下13.5usd),然后需要购买流量(差不多一般也是5美金左右(看个人,剩下8.5),这部分需要支付运营的工资,出口集装箱的费用,仓储的费用等等,算下来估计也能剩下个5美金不到的样子,如果这个帐这么算还可以,但是情况却是,大概只有不到3成的货物是可以按照计划卖掉的,剩下的很多,尾货处理的时候,成本非常高,然后就不赚钱了。还有就是退换货的比例,一般服装也有20%多,这部分费用也非常高。
这个问题,必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才可能解决,但是美国没有这个能力,将生产环节的效率提升,突破这个难题的是:供应链的柔性化。最典型的就是temu和shein,特别是shein——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供应链的柔性快反能力。上一个时代,比较出名的企业是zara和HM这类企业,但是能否更细分,更多的sku管理上能改善?IT技术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背后的供应链。
shein现在可以做到,选品先是小单,如果库存去化曲线慢于预期,那么这个小单做完就结束,不做了,即便是产生了尾货,成本也不高。但是一旦库存去化曲线快于预期,那么供应链必须能迅速的追单,来满足需求。一定要快,因为需求变化可能非常快。可能首批货物只有500件,但是7天之后我可能要追加10000件订单,还要求同样的交货周期,这种脉冲的需求,放在以前只能拒绝,或者高价接单,工厂的生产逻辑和排产,都是有计划的,这种计划外订单,是很难满足的。毕竟以前的工业生产的逻辑是大工厂,低成本,摊薄固定成本,申洲国际是这方面的典型。但是shein走出来了一条别样的路,依托于珠三角的家庭作坊,不追求生产环节的规模成本优势,而是追求小单快反,降低供应链的荣誉,提升全链条的效率。这可能是电商的终极形态。最终实现,订单式生产,供应链完全没有任何冗余。
但是这背后所追求的生产厂家很有意思:高素质的家庭作坊。技术的改进我就不说了,比如印花的热转印等,最关键的是小厂!这是全球独有的一种生态,背后还必须有强大的供应链配套,只有具备灵活生产能力的家庭作坊和小工厂,才能吸收这种脉冲型的需求,大厂是做不了的。如果说,部分制造业从追求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转向了对追求柔性生产能力,那么这些产业向外转移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不是没有,就是转移出去了,也基本不构成任何威胁。更何况,这种快反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欧美是很难实现的。
在这个黑五,很多亚马逊的商家反馈,销量比往年是差了不少,亚马逊这种没有供应链深度改造能力的企业,还能支撑多久呢?这种生态,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毁掉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生态的。
3. 汽车的出口
汽车的数据很有意思,不知不觉中,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于此同时一个不起眼的数据,也证明了中国制造业的能力——国产自主品牌的市占率从十多年前的不足30%,上升到了60%左右。然后开始了这次应该是最惨烈的价格战。
汽车的背后,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背后的供应链非常长,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多,对一国经济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汽车产业是否发达,决定了你是否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日本和德国,是以前的汽车出口大国。
中国虽然领跑电动汽车,但是这次出口超预期的却是油车,中国汽油车的质量,逐步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这个事情放在10年前根本不可想象。你甚至可以预期,再有5年,国产品牌的国内市占率可能达到80-90%,出口可能是第一个迈入1000万辆的国家!而且中国早就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了,以后每年的汽车产量可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
前几天去拜访一个企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做电力电子老化测试设备的企业,前些年主要做消费电子,过去两年是新能源拉动,今年接了不少汽车的生产线。居然,德国的几个车企也在找他们买设备。那可是汽车行业的顶级公司啊。按照我们以前的思路是说,中国生产的东西,技术不错,成本低啊,之类的,但是现在逻辑全变了。
在德国人的视角中,这个设备自己研发,需要的周期很长,成本高,这只是一个因素,关键是市场容量不够啊,电动车用的东西。而且有一个硬伤,德国在传统汽车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存量的工程师多以机械制造和发动机为主,这方面德国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德国车企的高层也不是看不清楚电动车的趋势——即便不是一统天下,也会占据一个非常明显的份额。但是悲剧的是,德国国内根本找不到如此多的技术工程师,投入研发,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也不是这些。中国你要说,汽车产业链电动化转型,需要招聘电池,电机,控制,功率半导体的工程师数量,可能是百万级别的,毕竟一个宁德时代的研发人员数量就是2万人的级别。但是德国,已经在全球算是大国了,总人口8000多万,劳动力近5000w,看着很多,是吧?但是德国汽车业的雇员人数只有80多万人,德国汽车产业转型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种情况下,你让德国人怎么完成这次产业转型?西方社会的产业分工和贸易逻辑,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配合的。汽车的电动化,德国人落后了,就不会再有机会。
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所需要的半导体和软件人才,德国人可能也是落后的——即便你看现在的BBA已经开始了L3,但是后续的持续发展能力,是偏弱的。
迈过了那个门槛之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在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迭代,这种卷肯定会带来贸易保护,但是这绝对不是坏事,今年汽车产量超过3000万量,未来的提升空间可能还有千万辆的级别——这差不多是全球的一半了。
其实船的事情也在发生,我们在庆祝自己的船舶工业。中国将会是未来全球最大的造船国,这已经毋庸置疑了。全球造船业的产能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船舶工业,其实还是很复杂的一个产业链。材料,焊接,动力装置等等,其实都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供应链,但是最重要的是:焊接工人。焊接工人,平时看着不起眼,但是真的能焊特种材料,中厚板的人,没有那么多,而且船舶工业对焊接的要求特别高,毕竟强度,耐腐蚀性等,放海水里二三十年不能出事儿啊,否则就是重大事故。
中国的造船业吸纳的工人数量超百万,更不用说背后的工业体系了。相比较而言,韩国可能只有十万数量级的工人。这些工人培养周期长,如果没有充足的订单,基本不可能养得起这么多人。至少在未来可见的20-30年内,全球其它国家的造船业,特别是在大船,特种船,军船的制造上,想超越中国,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一国海军,一年能下水10万吨的军用船舶,已经算是排名前二了。但是这个排水量,在民船来说,就是一艘大点的船而已。如果没有民用船舶的产业支撑,军船不可能养得起背后的整个产业链。
4.芯片与卫星通信
我们一直受困于光刻机,导致中国的芯片产业受制于人,这是事实,但并不是全部。工程的问题,早晚会解决。
如果我们看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就有意思了。韩国的半导体多集中于三星,具有掌控力的产品主要是屏幕和内存颗粒。
屏幕这个事情,主要是电视,电脑,pad,手机等在用。这个事情放在2015年之前,京东方总是跟在三星的屁股后面跑,十多年基本不怎么赚钱,就靠融资活着。但是你会发现,技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三星原地踏步,京东方就追上了,整个产业陷入了内卷,基本不怎么赚钱了。能赚钱,只能等供需失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再看内存颗粒这个事情,三星在zf的支持下,登顶存储的老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后面追赶,如果不出大的意外,长x和长c,应该就是几年的事儿,最后还是会陷入恶性的价格战,最后就是看谁能熬死谁了。这个事情应该不会太远。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的制裁,现在一部手机里最重要的四个东西,也是价值量最大的几个东西:主控,基带,屏幕,存储,基本都完成了国产化,而且性能基本也是全球顶尖的存在。至于外部的配套器件,更不用说了。我们现在缺的,无非就是半导体的制造能力,就目前来看,已经过去了四五年了,再有5年呢?工程的问题,永远不要说不行,只有你市场太小,没法做这个事情罢了。想一下,10年前我们在做什么,现在我们在做什么,光刻机为核心的这一套半导体产业链,再有5年,怎么也可以了吧。
华为和中兴,是地面蜂窝通信时代的王者,从0开始,用了20多年的时间,坐上了全球老大的宝座。然后6G时代,全球的技术路线发生了剧烈的分歧,目标到底是高速高容量,还是广覆盖。每个国家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以前技术不达标,但是从星链开始,技术上的突破(运载和天线),导致卫星通信开始逐步可行了,虽然现在还需要一个接收设备,但是未来谁知道手机直连能不能落地呢?
如果手机直连时代到来,那么,在城区,可以采用5G的技术,但是就没有必要为了提升覆盖率,在一些没有经济性的地方建设基站了,这回直接导致基站设备的需求大幅放缓。卫星技术可能会为全球提供一个非常低边际成本的通信手段,中国可以为全球提供基础的通信公共品服务。最后无非就是比拼谁的成本更低而已。
这些都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技术趋势非常确定的产业………中国开始抢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控制权了,低成本啊这些,都不是事儿,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5.TT的未来
美国版的抖音,tiktok。这个原生自中国的短视频app,在美国居于统治低位,为此还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以前看到facebook的时候,感觉到了威胁,现在美国也感觉到了。上一代互联网的逻辑是:美国有什么,我们就复制什么;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我们有什么,就要往美国输出什么。互联网出海的时候,往往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中国的企业出海困难。比如国内的微信,在海外就不那么流行,但是这是一个musk都要说好的一个产品。这是为什么?
掌握一个主流的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很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国的民众。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开始具备能力,控制一个能影响主流信息传播的渠道。这种事情,随着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我相信会越来越多。未来的AI时代,可能更是这样,AI本身不重要,重要的它将作为几个基础设施,面向全球提供服务。
tiktok这类的企业,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这也会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
6.军工
毋庸置疑的是,进步非常明显。美国的主战武器最大的问题是,研发的时代太早了,技术革命这几年又非常快,技术实力水平上,中国的主战装备超过美国是大概率的事件。
但是你说解放军的战斗力超过美国,那是不太可能的,至少短期不可能。战争能力不是靠几件武器就能决定的,美国的全球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是中国能比的,这也是事实。
这种事情,需要慢慢积累,不是几年能搞定的。但是从战争潜力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长久的消耗战,美国可能已经没有这个能力打赢我们了。能出问题的,只能是我们内部自己的事情。熟悉军工的小伙伴,能举出来很多武器装备,参数都比美国的要好。
军工背后,不是武器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工业实力。3D打印,高温合金,相控阵雷达,火箭燃料和发动机技术,不是一个产品的问题,而是背后的整个工业体系的问题,这背后展示的能力,绝对不一般。
7.走出去
前几天和前辈请教,就说了一句话: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这是一句过去40年,中国人听到耳朵都起茧子的一句话了,但是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含义。
当年,中国加入WTO,全球制造业的供应链,批量的向中国转移,差不多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发展了起来。美国不论是二战之后,还是90s之后,向谁开放国内市场,谁就起来了。美国向中国开放内部市场,给与最惠国待遇,让中国巨量的居民储蓄,迅速的转化成了资本,完成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进程。在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人力资本也培养起来了,正在朝着高技术领域公关。
下一步的改革开放,是不是要将国内的内需市场,有序的打开呢?我想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10年前,能给苹果配套,那简直就是幸运的企业。但是,如果真的那么好,为什么美国人自己不做呢?中国赚的钱非常辛苦,其实不赚钱的,赚的都是账面利润而已,回过头来苹果退役下来的资本开支,会给国内的企业做低端产品。资本开支,人力消耗都非常大。这个事情,能不能反过来,中国向一带一路上的中小型国家,转移部分产业链环节,并向这些国家进口大量的产品,但是向这些国家出口高端的资本品。将机器和核心原材料,掌握在自己手中。
将内卷和杠杆,转移给东南亚,转移给非洲,我们主导资本品、技术和品牌渠道,这样不就可以完成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了?和欧美当年一样,在壁垒较高的产业链环节,实施差异化定价,通过这些环节赚的超额利润,来购买对方生产的产成品,这会不会是一条更好的路呢?
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全球布局,和产业分工,奠定了它的盟友体系。我们不可能光靠喊口号就让别人死心塌地的跟着我们,必须将其国民经济融入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使其无法独立发展,这才是贸易的本质。A股现在出口占比比较高的企业,一般来说,财务都是非常好的,特别是生产终端产品的。我们完全可以将我们自身的过剩产能,输出到某个小国,并且单一化其产业结构,这样会形成一个大循环。平时赚钱,出问题的时候向外转嫁矛盾,转移成本。
虽然我们存在着,这种或者那种的问题,但是从微观处着眼,是不是不应当那么悲观了呢?那些问题,本身也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企业家们在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已经初见成效了……..
这里更不用说,中国已经在化工,材料,轻工业产品等,已经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地位了,上面说的东西,都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些产业和模式,这么看,是不是这就是黎明前的寂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