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的争议
1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的达康书记火了后,山西的观众乐了,这说的不就是我们耿市长么?
耿市长大名耿彦波,先后在晋中市灵石县、榆次区,大同市,太原市,担任政府主要领导,因为工作理念超前,是山西官场少见的“异类”,争议不断。
耿彦波就任山西灵石县长时,被人骂是“疯子县长”,因为他居然要拿5000万修一座破破烂烂的王家大院,这笔钱是当年县财政收入的一半。
针对他的举报信雪片般飞向山西省委和国务院,当他调离灵石时,有人在当地最显眼位置摆放了三个大花圈为他送行。
耿彦波主政榆次区时,大搞城建,所有马路都被“开肠破肚”,甚至地标性的凌云大厦也因扩路被拆,惹得民间怨声载道,他又被当地人骂作“耿拆拆”。
耿彦波在大同当市长时,因为对破败的老城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建,启动了关乎几十万人的城市大动迁,让大同市容焕然一新,又被大同人称为“牛人市长”。
当他离任时,数千市民举出红色长幅聚集请愿,上面写着“百年一遇好市长,我借用过来”,希望耿市长能留下来。
这时,大同人民觉得他能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称赞他是“耿菩萨”。
不过,耿彦波能成为“李达康书记”原型,却是太原“官方认定”的。
2
2017年8月20日,耿彦波刚就任太原市市长时,《太原日报》官方微博转发其就任大同市长时的工作纪录片,发了一篇题为《现任太原市市长,现实版李达康让下属当场辞职》的微博。
视频中,耿彦波针对某些干部的推诿,上演了一出“现实版李达康让下属当场辞职”的大戏。
会议现场,耿彦波批评一名下属:“房屋的拆迁,搬迁,两件大事么,一件事也办不好。”
对方不开心了,摊开双手说:“耿市长,我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处理好。”
耿彦波被激怒了,“啪”一声拍了下桌子,指着这名下属说:“就这两天你准备辞职,你就赶快写辞职报告,赶紧换个能干活的人。你跟我耍牛X,你这么个态度不行啊。”
停了几秒钟,他接着说:“我现在都很不高兴,能让你上来,也能拿掉你啊,大同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不是需要你这么个官儿。”
还有个视频颇有意思,耿彦波检查某拆迁户安置小区的工程质量,发现地面尘土飞扬,他恼怒地冲施工方说:“你看看你这土,你这是典型的垃圾工程。”
怒气未消的耿彦波又指着负责该项目的一个身穿条纹T恤的男子说:“这家伙表面看上去还挺老实的,一肚子鬼水!你把政府给你的钱拿回来,这个工程不让你干了!”
随后,耿彦波和随行人员翻开小区室外铺设的地砖,发现里面居然没有用水泥固定。
身边施工方赶紧说:“重新弄,重新弄。”
耿彦波毫不客气怒斥:“公开在我面前,你都敢糊弄我,背着我,你还有多少糊弄的事儿?”
说的都是大同的事,《太原日报》微博总结道:“耿彦波任职期间在古城修复工作中的艰辛历程,我们市长太帅了。”
但很快,耿彦波让太原的官员就尝到了他的厉害,再次引起争议。
归根到底,耿彦波所有争议的焦点,来自他不断掀起的“建城风暴”。
3
1958年出生的耿彦波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祖籍是山西省晋中和顺县,家族世代务农,只有他父亲曾当过村支书,算是家里的“大官”。
18岁时,耿彦波参加工作,任县委通讯组干事,因为表现优异,随即又调到晋中地区团委担任干事,后又调任该地区对台办担任干事,这是他仕途的起点。
1983年,渴望进步的耿彦波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山西大学中文系干修班录取,并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的专科学习生涯。
山西大学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山西大学堂,学术氛围浓厚,让在此学习的耿彦波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山大学习期间,耿彦波十分刻苦,每天除了教室就是泡图书馆,深夜还躺在床上看各类书籍。
耿彦波在校期间尤为喜爱唐诗宋词,不仅自诩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抒发治国安邦的理念,据说还能全篇背诵《论语》。
可以说,在当时普遍重理轻文的背景下,痴迷传统文化的耿彦波已经算是个“异类”。
耿彦波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在步入宦海后,也一点点展现在工作中。
工程竣工,他会亲自为项目撰写碑文、铭文;接受采访时,他总是拿诗词歌赋来比喻自己的心境。
1985年,27岁的耿彦波大学毕业就被调往晋中地委办公室,先后担任干事、副科长、科长,33岁就被提拔为副主任(副县级),仕途开始加速。
两年后,耿彦波调任灵石县任县委副书记,不久后又被提拔为县长(正县级),开始真正步入官场权力中心。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最南端,素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这里有一座历经明清两朝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当地历史上著名的静升王氏家族所建,王氏祖先据说靠卖豆腐起家,逐渐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豪绅。
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扩建,王家大院现存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的1.6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耿彦波上任后,曾迫不及待去王家大院参观,结果很失望,由于年久失修,整座建筑已破败不堪。
于是,耿彦波下令拨款5000万修葺王家大院。
这个决定实在太过惊心,要知道,当时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一个亿。
消息传出,反对声接踵而至。
有人称耿彦波为“耿疯子”,觉得他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县里的不少领导也反对此事。
即便如此,耿彦波仍然力排众议,坚持对王家大院的修复工作。
在他看来,这笔钱是投资,灵石没有什么合适资源可以开发,但王家大院将是当地未来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那些年,耿彦波一边背着骂名,一边借出差机会,到处宣传王家大院。
1996年,第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太原举行,耿彦波组织专家前去参观,原汁原味的王家大院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终于名声鹊起,被列入山西4A景区的申请行列。
2002年,随着王家大院成为国家首批4A景区,许多影视剧组纷纷前来选景拍摄,光门票收入每年就超过3000万,成为灵石县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4
那时,耿彦波已回到晋中市城区,担任榆次区委书记,但王家大院最初的旅游业收入并不明显,当地人心疼花掉的5000万,庆幸这个“疯子县长”终于走了。
听见有人汇报当地人为“庆祝”他离开灵石送花圈,耿彦波苦笑着说:“没啥,以后他们就懂了。”
在榆次工作四年间,鞋耿彦波顶着质疑和反对,重新整合了常家庄园与榆次旧城区,又打造了一张“榆次古城”的旅游名片。
在榆次,耿彦波继续他在灵石的作风,只有1%的时间安坐办公室,其他时间不是跑工地就是巡查街道,天不亮就在城内到处转。离任时,已换了6双穿坏的鞋。
那时每天最早见到耿彦波的人,不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而是那些凌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以及刚出摊的早点铺老板。
工程开展时,耿彦波为了防止开发商怠工,每天都会悄悄跑到现场检查工程质量,而且是每个项目细细查看。平时吃饭要么是路边买的烧饼、面汤,要么就是一碗刀削面吃完了事。
常家庄园修复完工时,耿彦波留下一副楹联:
燕居田园,静听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
财取天下,拓开长路万里,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
榆次人对耿彦波的付出看在眼里,古城项目完工那天,有人在古城墙挂出横幅:“谢谢你,彦波”。
百度“榆次吧”中,当地网友将耿彦波评为榆次人最怀念的一位书记……
5
2008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耿彦波调任大同担任市长,开启了他执政后最轰轰烈烈的一段故事。
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排名仅次于北京和承德。
上任不久,耿彦波走遍了大同古城的大街小巷。
然而大同给他的印象实在太糟糕,“满目疮痍,整个古城被垃圾包围,小巷残破不堪”。
在耿彦波看来,大同拥有无数历史建筑,这是一座城市值得自豪的文化底蕴和风采,但眼下的城市却像一个蓬头污面的“乞丐”。
因为城市规划不合理,大同城内城外几乎都被垃圾淹没,古老的城市毫无应有的人间烟火气。
面对大同的现状,耿彦波深感痛惜。他再次打出了“文化经济牌”,提出“一轴双城”的新规划,准备投资500亿元彻底改造大同。
所谓“一轴”指的是御河,由御河为中线划出“双城”,一边为历史文化名城,另一边则为现代的园林城市,以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凸显大同市的文化魅力,从而打造出一座气势非凡的历史文化城市。
按照他的设想,这个计划将在任期五年内完成,至于500亿元的建设资金,他计划贷款 100亿元,大同市自筹100亿元,争取上级支持50亿元,而剩下250亿元来源于“经营城市”。
可当时大同全年的财政收入仅为100亿元……
不仅如此,按照耿彦波规划,大同的“大拆大改”,拆的不只是古建筑,还有老城区,牵动的是几十万人的生活。
可想而知,这样大胆的设想遭到了大同当地官员和百姓的强烈抵触,“耿拆拆”的名号随即在大同街头巷尾响起。
6
好在耿彦波屡屡被骂,早已习惯了。
他的人生至理是“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只要能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能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好处,骂就骂吧。
耿彦波是个实干家,把他放在这个位置的组织对他也寄予了厚望,申请的大同改造前期资金也顺利得到落实。
有了资金支持后,耿彦波带着大同市的领导班子开始正式实施“一轴双城”方针策略。
在古城区,他强令古城内所建工程全部停工,同时将古城墙原址上修建的房地产项目全部拆除;在现代城区,他强令干部带头,将城市街道上多年拆不掉的违建房连根拔除。
彼时,大同民间还有个“耿一指”的称呼,意思是说耿彦波指哪儿拆哪儿。
2008年到2009年,仅大同市老城区的拆迁数量就达1.7万户,几乎每个大同人都感受到这场风暴带来的阵痛。
城市拆建工程不仅影响了交通,让老百姓不得不绕路上下班,麻烦至极,而且拆建造成的尘土和噪音,更让人不胜其烦。
就连工程方也叫苦不迭,因为耿彦波每次都会主导工程招投标,将价格压到低到不能低的程度。
而且,耿彦波对古城改造要求更为苛刻。
大同古城墙修建时,他要求施工方必须用古代工艺完成,“重新建窑,重新烧砖,用白灰不用水泥”。
所有工程项目,只要他检查不符合要求,必须立即返工,钱全部由承包单位自掏腰包。
大同的古建筑修复,耿彦波格外上心。
龙泉寺改造时,他一星期去现场两次,从佛像的颜色,到台阶的数量,均有要求。
大同人戏称耿彦波为“造城市长”,怀疑他是拿大同古城改建来造政绩,对他嘲讽不断。
耿彦波也知道大同人在骂他,可他笑着说:“我觉得城市建设是春天挨骂,夏天就好一点,秋天就有收获。”
不过,大同人也记得,耿彦波曾在大同的工地和会场上晕倒数次;甚至做完手术,医生严令必须静养二十天,他第四天又出现在了工地现场。
因此,虽说大同经历了“大拆大改”,引发老百姓诸多不满,但却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群体事件或群众上访行为。
这要归功于耿彦波在城市改造时期坚持的“群众路线”,只要接到群众投诉意见,他一定会认真查看并给出实实在在的解决意见。
耿彦波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钉子户’这个词,不管权贵还是平民,我会一致对待。对于拆迁,我的办法有两条:一是违章的肯定要拆掉,不管是谁的;二是要给老百姓保障房住,如果保障房没到位,就给拆迁补助,让他们有钱租房住。”
7
面对前来反映问题的市民,耿彦波的态度也令人敬佩。
有一次,耿彦波带队在某地开调研会,突然有市民闯入,高喊“耿市长”,要求解决问题。
现场工作人员赶紧起身准备赶人,却被他怒斥:“咋地?你们能进来,人家就不能进来么?”
主政大同时,耿彦波做了不少深入人心的民生工程。
大同是北方城市,冬季需要暖气,但长期只能靠居民烧煤供暖,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味道;城市道路狭小,街道更是处处“脏乱差”的景象。
为此,耿彦波在城市改造期间,大力推行拆小锅炉,推行集中供热政策,同时拓宽路面,修建高架桥,不仅让无数大同人叫好,同时改观了城市面貌。
只要如今开车行驶在东中环、南中环、长风街高架桥上,人们都会夸赞耿彦波:“这些路都是在耿市长来了之后修通的。”
耿彦波在大同五年,共修建道路200余条,400余公里,170个城中村得到改造,让大同彻底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