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告诉你美国斩首行动有多狠!电影《猎杀本拉登》
别惹女人,
如果一个女人决定用她全部的决心、毅力和隐忍来对付你,
那你逃不出她的手掌心,即使你是——本·拉登,
凯瑟琳·毕格洛用她的作品,几近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真理。
有人说,这部由女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指导的现实题材电影,
是好莱坞宣传机器的又一力作。
今天慢慢就来说一说这部影片——
《猎杀本·拉登》
影片聚焦于一名美国CIA探员“玛雅”带领一组美国海豹突击队,
在巴基斯坦射杀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故事。
然而,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反恐故事,
它更是对真实世界中复杂情报工作和国际政治的一种深度反映。
首先,影片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题材,
即猎杀本·拉登的真实事件。
这个事件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
涉及到的情报工作、政治决策和国际关系都极为复杂。
如何将这样一个真实事件转化为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
同时保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影片面临的一大挑战。
然而,导演和编剧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影片从911事件的真实录音开始,直接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紧贴历史的时间线。
通过细节的层层剥茧和逻辑的丝丝入扣,
影片非常有耐心地交代了情报工作的前因后果,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情报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
与以往的好莱坞谍战片不同,本片反映了真实世界的情况。
情报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千头万绪,真真假假。
在获得情报和采取行动之间,存在着一个更为复杂和艰苦的鉴证过程。
这种反映现实的真实性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特色,
它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事件的全貌,
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动作片。
此外,影片中的女主角玛雅的角色设定也非常出色。
从初来乍到对私刑不忍卒看到后期的无论手段只求情报,
寻找本·拉登也从她的工作成为了她的生命意义。
这种角色的发展和转变不仅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杰西卡·查斯坦的表演也完全具备问鼎影后的资格,
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定、果敢而又充满同情心的复杂角色。
然而,影片并非完美无缺。
有些人认为猎杀行动的场面过于简短,
不如前面的千头万绪的代入感令人激动。
但这种简短的处理方式也许正是导演为了保持客观性的一种选择,
将更多的焦点放在了情报工作和角色发展上。
本部影片,从内容上非常敏感,
完全不缺乏吸引人的元素,
但导演的处理却是非常冷静的。
在2个半小时的电影当中,绝大部分时间情节都显得平淡无奇,
没有惊心动魄的追车、枪战,没有高技术追踪的华丽展示,
没有快速剪辑和炫目的镜头运用,
影片几乎完全是纪录片式的描述:
大量特写、手持摄影的DV风格、极为克制的配乐和音效……
影片最后20分钟是紧张震撼、极为抓人的,
这场夜间突袭戏编排得干脆利落,力量感十足。
其实整部《猎杀本·拉登》一点都不沉闷乏味,
那种内在的紧张感、主人公内心无声的斗争与痛苦、
在这场不仁义战争中双方遭到的惨痛损失,
都令我们感觉真切无比——在干掉了本·拉登,
直升机归航途中,影片配乐仍然是阴沉的,
甚至带着几分凄婉的味道,毫无英雄主义的激昂旋律。
而在影片一开头,
导演就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美国对基地囚犯的虐待和折磨。
这完全不是所谓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它的气质很接近《血腥星期天》和《慕尼黑》,
都是试图尽量客观冷静地再现历史,
在银幕上呈现真实,
而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观众,
或者借人们对重大事件的好奇娱乐取悦大众。
如果你把这种客观看做一种中庸,
那只能说:有时没有态度即是一种态度。
《猎杀本·拉登》比《拆弹部队》更为成熟、细致、冷静,
更深入地发掘了战争的无理性、残酷性,以及对人的扭曲。
这不是一次对美国胜利的鼓吹,
而是对沉睡于半夜零时三十分世界的一次揭示与追问。
总的来说,《猎杀本·拉登》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反恐题材影片。
它不仅成功地将一个真实事件转化为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
同时也对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和客观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部电影无疑将为那些关注国际政治、
反恐战争和人性探索的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刻的视听体验。
《猎杀本▪拉登》
类型/剧情 |157分钟| 美国 |2012年
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编剧: 马克·鲍尔
主演: 杰西卡·查斯坦 / 杰森·克拉克
豆瓣 7.7 IMDb 7.4